笔筒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笔筒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悦读丨1948年老地图披露5条麓山游道【消息】

发布时间:2020-09-15 10:50:58 阅读: 来源:笔筒厂家

民国岳麓山游道路线图,绘图参考了1948年的长沙市城厢图。

1948年的长沙市城厢图。供图/网友“超帆”

1910年雅礼协会成员及家属乘轿到岳麓山游玩。 组图/《两个世纪的光影》

1925年清风峡游道。图/陶冷月

20世纪30年代岳麓山的石阶步道。

《图画时报》1931年第752期中的岣嵝碑亭。

近日,岳麓山景区管理处将对岳麓山登山古道进行修缮,标记出部分消失的遗迹。那么,古人游览岳麓山走的是哪条路?一幅绘制于1948年的长沙城厢地图,详细地标记了登山的小径,那时登山的路就有5条。

撰文/潇湘晨报记者 钱烨

明末登山古道经篬筤谷上禹碑亭是主线

登山必有小径,长沙城外的岳麓山亦是。最初记载麓山古道的是明代岳麓书院最后一位山长吴道行,他在《岳麓山水总记》中详细记载了岳麓山的山水风貌,并推荐了一条游览路线,虽然时隔300多年,依然能够循着这位山长的足迹,游览明末清初时期的岳麓山。

首先,这位山长推荐从河东过渡而登西岸,渡口有三,其一是城南灵官渡,也就是朱张讲学时过渡湘江的渡口。上岸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岳麓书院石牌坊,为宋真宗亲笔御赐。向前走有濯清池,进而是岳麓书院。

此时的岳麓书院距离朱张讲学已经过去了500多年,但在山长吴道行眼中,仍算前朝盛事。书院中有“静一堂”“尊经阁”,朱晦庵手书“忠孝廉节”四个大字。“斋馆、号舍各若干楹。阁后有堂翼然,祀六君子,石壁镌紫阳遗迹。近北为流觞曲水亭、百泉轩,源自白鹤泉,历兰涧泻来,转入洗心濯缨池,一线清流,分沙漏石。”

穿过岳麓书院就来到岳麓山脚下的篬筤谷,再往上有崇真观(晋代邓郁修炼处,明末时期与岳麓山上的万寿宫、射蛟台俱已坍圮)、抱黄洞(即今蟒蛇洞)。

当步行到此后,上山的小径变得极窄,“蜿蜒峻绝不可步,每以一足蹁踔行,左右皆万仞之溪,无可倚”。沿着小径的石台阶上了有“千余级”,来到道中庸亭休憩。从这里往上,可以说是越来越险,“每以肘代踵”。然后就来到了极高明亭(道中庸与极高明两亭曾为朱熹题额修建,后代数次损毁)。

再往上登数百步,就是禹碑亭了,吴道行在《岳麓山水总记》感慨此处的山脉风光:“于时色相斐蕤,神彩焕发,岳麓之奇,当无最此已。”

禹碑亭大约是明末游览岳麓山的最高处,而后吴道行推荐原路而下,到清风峡,转至岳麓寺(今麓山寺),“视白鹤泉,一线泉石隙中箍菠出,甘洌异诸水”。然后返回清风峡,由此向南去云麓峰顶,再至飞来石。从此下山,可眺望橘洲。

可以看得出来,吴道行推荐的登山路线,以篬筤谷为主线,蟒蛇洞、射蛟台、道中庸亭、极高明亭以及禹碑亭这些岳麓山重要景点皆在谷内。这条山谷也被誉为是岳麓山中最美丽的一条山谷,只是经历清末战乱后,古迹逐渐荒废。

民国两条登山路线可在麓山寺饮茶吃斋面

成书于1932年的《岳麓小志》,同样推荐了篬筤谷这条登山小径。作者咸嘉森在书中说:“由大西门渡河至溁湾市,沿山麓南行至岳麓山足,游奎星楼至湖南大学校,游观诸古迹。上山游览,有两途可循:欲游禹碑者,出湖大左转至道乡台,即今湖大第五舍,上岭至禹王碑,抱黄洞,左下至焦达峰墓,下行游万寿寺,可饮茶,并有斋面可食。出寺观白鹤泉、蔡公享祠,上游蔡公墓、黄公墓、黄公享祠,沿山路斜上,至云麓宫,可用茶点,于此下行,游刘昆涛墓,至崑涛亭稍歇,或至此用茶点亦可,再下张国威墓,至五轮塔,循小径下至爱晚亭。”

相隔200多年,两人同时推荐了篬筤谷之上的禹王碑与抱黄洞。同时,经历辛亥革命之后,很多名人埋葬于此,也开辟了新的登山路径。

如民国初年在麓山寺旁开辟登山马路,此路可直通蔡锷、黄兴墓,成为当时乃至现在游客登山的首要入山路线。

咸嘉森在书中推荐的另一条古道是由湖大去爱晚亭,由此可拾级而上至麓山寺,此路较短,攀爬坡度较缓,从麓山寺可上达黄兴墓,或转道云麓宫,与前者路线一样返回。

始建于1792年的爱晚亭,位于岳麓山下清风峡中,它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建造的自卑亭组成了岳麓山新的登山轴线。明末吴道行推崇的篬筤谷将逐渐被这条新的轴线取代。加之篬筤谷内射蛟台、崇真观、道中庸亭、极高明亭等古迹相继损毁,选择从这条路上山的游客也越来越少了。

1948年披露的5条游道组成麓山游道的基本骨架

由网友“超帆”提供的1948年的长沙城厢地图,可清晰地看到5条主要的登山小径。证实了此前吴道行与咸嘉森的说法。这5条路线在现在看来,也是组成游览岳麓山游道的基本骨架。篬筤谷与清风峡路线位列其中,尚有一条在湖南大学背后,经林公庐墓登顶最高点的路线。另外两条为山顶南北横走山路,一条走山顶直通到溁湾市,一条经黄兴墓、蟒蛇洞横走山腰处,直通到二里半。

绘制这幅地图的单位是当时的湖南省政府地政局测量队,他们用细小的虚线详细地标记出岳麓山顶每一条登山小径。

从地图上看,1948年的岳麓山周围多是稻田,山间层林茂盛,小径穿梭于树林间,将山顶重要的遗迹串连成一张蛛网。

五条路线中,山路走势呈三竖两横状,其他尚有数条分叉的支线,布满整个岳麓山顶。三竖是途经篬筤谷至禹王碑的路线,途经爱晚亭至麓山寺的路线,以及途经林公庐墓至最高点岳麓峰顶的路线。

三条路线中,以爱晚亭至麓山寺路线所经古迹最多,途中有爱晚亭、刘道一夫妇墓、麓山寺、焦达峰墓、黄兴墓等。途经林公庐墓至最高点的岳麓峰顶路线最为陡峭,也最偏僻,走的人应该最少。

两条横线显得十分狭长,南北横穿整个岳麓山。山顶为近代环山路的雏形,不知那个时候是否已是宽阔的马路,山路南北狭长,串联起现今岳麓山景区的南大门与东大门。山腰处,则是一条小道,途经黄兴墓、蟒蛇洞,下山之地位于二里半,今湖南师范大学背后。该路崎岖蜿蜒,穿过篬筤谷,应十分僻静、美丽。伸入二里半的小径两旁有道林寺与景德寺,现在似已不存。

地图中尚有一截登山公路,为民国初年在麓山寺旁修建的马路。此外后山尚有小径,一条经尖峰山去石家冲(大概是现在湖大北校区附近),一条由云麓宫南麓南下至左家垅。1948年,岳麓山南麓一带多为稻田,有学校数座,其中包括湖大第三学院。这些山顶小径的形成可能与学生徒步去岳麓山有关。

从5条小径,以及密如蛛网的分叉路足见,在民国末年时期的长沙人对于登临岳麓山的热情并不比现在的人少多少。从篬筤谷到清风峡,而后登山公路的出现,登临岳麓山主干道的变化,也从这张70多年前的地图中一览无遗。

王者之心

救世英雄手机版

皇图霸业